党建工作

联系我们

传真:

E-mail:

交流体会
位置:首页 > 党建工作 > 交流体会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

发布日期:2020-04-10 来源: 浏览次数:2333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

——学习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心得体会

北京今日信迅投资顾问有限公司党支部  邢艳娇

2020年1月


    2019年12月30日,北京今日信迅投资顾问有限公司党支部在212会议室召开了“学习贯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主题党日活动”。

    本次活动,采取集中学习的方式,通过四名党员带领大家一起原原本本学、逐字逐句诵读、理解《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

在公报中,聚焦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定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定、重要制度,安排了13个部分,明确了各项制度必须坚持和巩固的基本点、完善和发展的方向,并作出工作部署。

    公报提出,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在学习中,“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这两点我感受最深。

    一、如何理解“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机制导向社会资源配置、实现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经济形态。市场经济的显著特征,是市场交换规则普遍化,即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促进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

    实践证明,迄今为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尚未发现任何力量比市场的作用更广泛、更有效率、更可持续。因此,只要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就必须尊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体地位和决定性作用,其他任何力量都不能代替市场的作用。

    但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没有否定或忽视政府作用,而是要求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特征,是把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与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核心是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体制有机结合起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比资本主义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更有优势,就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兼顾了效率和公平。兼顾效率和公平,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政府在参与资源配置过程中作用更加积极全面,更能发挥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弥补市场失灵、熨平经济波动的作用。

    二、如何理解“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提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将之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深刻分析、准确把握我国现阶段经济运行主要矛盾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决策,是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

    “十二五”时期以来,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问题,既有供给侧的,也有需求侧的,既有周期性的,也有结构性的,但主要矛盾是供给侧结构性的,其深层根源是体制机制问题。这是由国际和国内多方面因素决定的。

    从国际看,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导致世界经济陷入衰退,对我国出口造成很大冲击,成为加剧国内产能过剩和经济下行的重要因素。

    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增速连续多年保持在10%左右,2001—2008年出口和投资年均增长20%以上,带动众多行业产能井喷式增长。2008年以后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采取了力度很大的刺激政策,许多行业产能大幅增长,供给侧结构性矛盾不断积累。

    2015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作出我国经济运行主要矛盾是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的正确判断,强调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这是我国宏观经济理论和政策的重大创新,意义深远。

    进入新时代,我国居民消费需求已经从数量型转向质量型,对产品和服务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消费品供给结构升级滞后已成为消费市场扩大的严重障碍。

    与此同时,服务业发展与需求增长明显脱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既制约了制造业转型升级,又妨碍了国民经济整体效率提高和成本降低;医疗、教育、育幼、养老等服务业发展滞后,同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洁净的水和空气也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迫切需要。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解决。

    供给和需求是经济内在关系中两个互相依存的基本方面,市场经济是需求导向型经济。现在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恰恰是因为需求居于重要地位,供给的总量和结构必须同需求的发展变化相适应。要通过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定总需求,使总需求增长与预期经济增长目标相匹配。


【返回】
Copyright©1999-2020 moch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4026242号-1 投诉电话:010-58933003 投诉邮箱:rcbgs@mohurd.gov.cn